最近陷入了写基金本子的汪洋大海中,大量看文献大量读书。写了一个自我感觉还算满意的本子,至少说服了自己想做的问题和内容就算基金委不资助,还是想做。

然而真正准备往系统上报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纠结和蛋疼的事情:填报关键词只能在某个申请代码的某个方向中选择。

这可就要了老命了。

一下子就陷入到底是选这个方向还是选那个方向还是选另一个方向的反复考量里,每个方向都有那么2-3个特别恰当的关键词,但每个方向下面却没有可以5个关键词均满足的情形。搞的我跟导师和同事吐槽,这系统设计填报表单的时候,八成是外包再外包完全没考虑过同一学科方向的关键词怎么可能区区十来个词就可以包含的,设计的时候也绝没想过有给我们这种跨在几个学科之间做交叉的人。

我想那个系统的设计者应该想不到,我一个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是怎么从此产生对数据库设计的兴趣的。。。

也给了我一点启示,研究年度计划里要留一部分时间来做所改进的参数化模型和相关数据资料的开源分享,只有大家都来看程序的源代码,才能知道我写的究竟对还是不对。计算机界的代码评审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工作环节,然而很遗憾我过去的工作并没有全盘的经过同行的代码评审,而只是我自己重复性做一做、或是我的同学抽空审一审。唉,归根结底我们的科研仍是小作坊式的组织形式,对着传承了N代的祖传代码屎山,一个硕士生能够愿意进去啃就已经是态度很好了,然而即使是这样的态度,也要花两三年才能真正弄懂其中的一小块儿,而要达到能够改进的程度,则至少要花费4-5年拿个博士学位出来,可想而知这一工作的挑战性。

用模型难,做大气环境模型中某一环节某一机制的改进更难,要说服不懂写代码的专家这些工作的价值难上加难。

也许我应该去申请一些IT行业的钱,或者找一些IT界的同行来合作。

也许我应该继续劝退我的学生转行,他们挣大钱之后不知道会不会反哺我们这个行当。